國家“八縱八橫”沿江高鐵通道關鍵工程——宜昌長江公鐵大橋(亦稱宜昌東艷路長江公鐵大橋)在湖北省宜昌市全面開工建設。該橋由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(簡稱“中鐵大橋院”)設計、中鐵大橋局集團有限公司(簡稱“中鐵大橋局”)施工,是宜涪高鐵(宜昌至涪陵段)的重要過江通道,預計2030年底建成。屆時,宜昌至重慶的出行時間將大幅縮短至2小時左右,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(fā)展注入新動能。

  世界首創(chuàng)技術突破橋梁設計極限

  宜昌長江公鐵大橋主跨達800米,采用斜拉橋結構,是世界首座“鐵路在上、公軌在下”的公鐵軌三用鋼桁梁斜拉橋。中鐵大橋院副總工程師、項目總設計師王碧波介紹,大橋上層布置4線鐵路(含沿江高鐵、呼南高鐵),下層為6車道城市主干道及遠期規(guī)劃的軌道交通(近期作為慢行系統(tǒng)使用),是目前全球鐵路與軌道交通線數最多、功能最復合的公鐵合建橋梁。

  設計團隊攻克多項技術難題:首創(chuàng)分離式主桁鋼桁梁結構,創(chuàng)新應用獨柱式鋼混組合橋塔,顯著降低施工對既有線路的干擾;引入超高性能混凝土橋面板,解決傳統(tǒng)橋面耐久性不足問題;開發(fā)非對稱荷載下的梁端橫向連接裝置,確保行車安全。王碧波表示:“這一設計集功能集成與技術創(chuàng)新于一體,在國際橋梁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?!?/p>

  生態(tài)優(yōu)先守護長江綠色命脈

  大橋橫跨長江中華鱘自然保護區(qū)核心區(qū),橋址附近分布瀕危植物疏花水柏枝。為最大限度保護生態(tài),中鐵大橋院通過科學論證,將橋位定于宜萬鐵路下游56.5米處,避開中華鱘主要棲息地;施工期間將對疏花水柏枝進行移植,并在中華鱘繁殖期(10-12月)暫停震動施工。中鐵大橋局項目經理祝良紅強調:“我們采用低干擾施工工藝,確保生態(tài)保護與工程進度雙贏?!?/p>

  助力經濟動脈貫通長江南北

  宜昌長江公鐵大橋是沿江高鐵宜昌至涪陵段的控制性工程,新建正線全長約470公里(湖北段330公里),總投資56.59億元,計劃工期51個月。建成后,大橋將串聯沿江高鐵、呼南高鐵等多條干線,成為川渝地區(qū)與華中華東的快速通道,推動區(qū)域經濟一體化。此外,其復合交通功能還將緩解宜昌城區(qū)過江壓力,促進兩岸協同發(fā)展。

  目前,大橋南岸試驗室即將驗收,水泥攪拌車間及料倉已建成,鋼筋加工車間設備安裝有序推進。作為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網的關鍵節(jié)點,該橋的建成將進一步強化“黃金水道”輻射能力,為沿線千萬群眾出行與產業(yè)升級提供堅實支撐。

快捷閱讀